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我国粮食总产量登上5亿5千万吨新台阶 
2011-12-5

  201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科技支撑力度明显加大,农业气候条件总体偏好,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登上5亿5千万吨新台阶。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

  一、2011年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

  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与以往的恢复性大幅度增产不同,2011年的粮食大幅度增产是在201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来之不易。总结2011年的粮食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

  2011年,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始终不放松,实现了夏粮、早稻、秋粮生产季季增产,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全国夏粮总产量12627万吨,比去年增产312万吨,增长2.5%;早稻总产量3276万吨,比去年增产143万吨,增长4.5%;秋粮总产量41218万吨,比去年增产2018万吨,增长5.1%。

  (二)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总产量超5亿吨

  2011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5亿吨,达到51045万吨。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078万吨,比去年增产503万吨,增长2.6%;小麦总产量11792万吨,比去年增产274万吨,增长2.4%;玉米总产量19175万吨,比去年增加1450万吨,增长8.2%。玉米大幅度增产使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九成以上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

  2011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注]粮食总产量达到43422万吨,比2010年增产2238万吨,增长5.4%,占全国总增产量的90.5%。粮食主产区的稳产增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76%。

  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共增产粮食1386万吨,增产量占全国总增产量的56%。其中黑龙江增产558万吨,增长11.1%,吉林增产329万吨,增长11.6%,辽宁增产270万吨,增长15.3%,内蒙古增产229万吨,增长10.6%。

  粮食产量超5千万吨的黑龙江、河南两省,2011年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5571万吨和5543万吨,双双登上5500万吨新台阶。

  (四)个别地区减产

  主要受气候影响,贵州和重庆全年粮食总产量减产,贵州减产235万吨,下降21.2%,重庆减产29万吨,下降2.5%。三季粮食中,夏粮产量减产的有甘肃、宁夏、新疆三省(区);早稻产量减产的有安徽、湖北、广西三省(区);秋粮产量贵州减产279万吨,下降29.3%,重庆减产30万吨,下降3%,上海略有减产。

  二、政策推动和科技应用是粮食增产的基础

  2011年,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策推动力度加大

  随着粮食生产稳定增产行动的推进,2011年国家主要用于粮食的农业“四补贴”规模扩大到1406亿元,比去年增长17%,对粮油生产大县的奖励资金增加到225亿元,增长21.6%。同时国家对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分别提高5-7元和9-23元。这些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积极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播种面积、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为粮食的丰收奠定了基础。广大农民也积极配合,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全国在50个县、500个乡镇试点推行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农业科技应用推动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

  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比2010年提高了192公斤/公顷,提高幅度达3.9%。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促使单产提高的各种因素中,农业科技应用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1年,各地积极抓农业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良种的推广与普及、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玉米地膜覆盖等新栽培技术、新农艺的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粮食稳定增产做出重要贡献。据科技部反映,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小麦“一喷三防”推广到1330多万公顷,比去年增加近200万公顷,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到600万公顷,比去年增加40万公顷;全年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4400万公顷次,比去年增加960万公顷次。特别是内蒙古、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积极推广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三)结构调整增产效果明显

  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057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69.6万公顷,增长0.6%。其中夏粮面积2756万公顷,增加11.6万公顷,早稻面积575万公顷,减少4.5万公顷,秋粮面积7726万公顷,增加62.5万公顷。因播种面积增加增产粮食产量346万吨。

  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343万公顷,增加93万公顷,增长2.9%;稻谷播种面积达到近3000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2.3万公顷,增长0.4%;小麦播种面积2419万公顷,下降0.3%,其中冬小麦面积2260万公顷,增加7.9万公顷。因结构调整,高产作物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共增加约105万公顷,增产效果在400万吨以上。

  三、有利气候条件促进粮食丰收

  2011年,尽管我国遭受了较多的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但总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同时,各级政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极大地降低了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粮食生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农业气候条件总体有利

  今年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是大范围的,而对农业生产不利的气候条件是局部的和阶段性的,因此2011年我国农业气候条件好于常年,并明显好于去年,农作物受灾程度明显降低。

  夏粮和早稻前期虽然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但后期天气明显好转,麦区降水充足及时、早稻产区旱情解除,扭转了前期不利气候产生的影响,实现了增产。秋粮作物在生长关键期降水充沛,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常年易旱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全国干旱范围明显小于常年。各主要农区降水时空分布较为均匀,强降水出现少于去年,没有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程度较轻。同时,光热条件好于常年,今年4-8月,全国超过80%的农区≥10°C的有效积温比常年偏多,光照正常并好于去年。9月份,全国农区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高,东北大部初霜冻日期明显偏晚,对秋粮的灌浆与成熟十分有利,南方稻区气温偏高有利于晚稻生长发育,并降低了其生长后期遭遇寒露风的风险。

  (二)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面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坚持以国家抗灾救灾为主导,今年国家财政共向受灾较重地区下拨农业救灾资金34.8亿元,充分调动了地方和农民抗灾救灾的积极性,有效地减轻了各种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据国家减灾委的统计,今年1-9月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880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9.8%,是2006年以来最轻的,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约为24.2%,比前5年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其中农作物成灾面积1886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15.6%,是2005年以来最少的,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约为11.7%,比前5年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农作物绝收面积380多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43.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约为2.4%,比前5年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注:13个粮食主产省(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作者/出处:国家统计局 阅读次数 [3522]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机化统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做强粮油产业 夯实大国粮仓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行业发展 ——2025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回眸 
 高起点上再跃升 
 刘国中强调 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省党委农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多作物智能化联合收获技术研讨交流会举行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1022]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383]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245]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213]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5019]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39]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441]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271]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3100]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618]
   

主办:梨树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承办:梨树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地址:梨树县梨树镇奉化大街3号
邮编:136500 电话:0434-5223338 传真:0434-5223639
Email:ls@jlnongji.cn http://ls@jlnongji.cn